作为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旅游景区品质提升实务》考核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首次学习汇报与校企交流会6月19日上午在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次汇报与交流活动主要有三大目的——促进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将景区品质提升理论知识应用到景区的实际工作中,加深学生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旅游景区品质提升实务》基础理论的理解;为景区提供可行性高、具有较高价值的品质提升建议,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将校园文化与景区文化的有机结合,促进学校和企业两种教育资源深度融合。
本次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2015级涉旅A和涉旅MT班学生、本课程任课教师以及5家景区嘉宾评委、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部分工作人员。活动的基本流程是:各学习小组组长和组员就自己负责那部分进行PPT展示汇报,汇报时间为10分钟/组;景区负责人在事先批阅《景区品质提升建议书》的基础上,对组长组员进行点评,并给出建议意见,点评互动时间为5分钟/组;本着宁缺勿滥原则,景区方对相关小组的《建议书》的写作与汇报情况进行评分,产生金点子奖与优秀建议书;校企双方共同为获得“金点子”与优秀建议书的小组颁奖。最终经过景区嘉宾评委的综合评价,本次活动产生了一个优秀建议书奖和四个金点子奖。
据了解,在一些校企合作课程改革中,如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践学习活动,普遍存在着组长“无奈包办”、组员“搭顺风车”的现象,其结果是使大多数人的实践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并挫伤真正参与者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更好地实现《旅游景区品质提升实务》课程培养具有强烈景区品质意识、一定服务技能的景区基层督导管理人员这一人才培养目标,任课教师在学习架构设计中,首先安排各个小组一一对应服务于各个景区,而景区方则安排部门负责人对接学习小组,之后通过内部协调,小组成员分别负责“资源与景观品质提升”、“环境品质提升”、“服务品质提升”、“游客反馈与运用价值”四大板块的景区工作任务,从而使《旅游景区品质提升建议书》的小组成员间相互独立,又通过组织本版块问题探讨等方式相互联系,所以这一学习架构设计,既给各组组员一定的压力,又使小组成员“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使考核评价有了更为落地的依据。
《旅游景区品质提升实务》课程改革受到厦门众多景区的积极响应与支持,包括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在内的不少景区主动参与融合进来,从而加深了景区企业与城院旅游管理专业师生的联系。学生通过与景区主要负责人的交流,扭转了对景区行业工作的诸多偏见,而一些景区负责人则从课改活动小组中发现了人才,这些都为下一步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实习与就业行业的拓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1.小组各成员一一就负责的板块进行汇报

2.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执行馆长吴云就本次活动致辞

3.鼓浪屿食品厂(观光工厂)主管陈志敏对本小组成员表现进行点评

4.宝生园景区运营总监与获评优秀建议书的小组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