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团学工作 >> 学生工作 >> 正文

弘扬才溪精神,探寻非遗文化——国际旅游学院开展2025年寒假社会实践系列活动

发布部门:国际旅游学院    发布时间:2025-03-21    点击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青年学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2月11日至15日,国际旅游学院“追寻领袖红色足迹·弘扬才溪调查精神”实践队奔赴龙岩市上杭县和才溪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通过社会观察、民生体察和调查研究,追寻领袖红色足迹,汲取红色革命文化,弘扬调查精神;深入体会首个非遗春节祥和幸福的氛围,切实感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壹 寻足迹悟伟力

在“思想探源之路”中坚定理想信念

走过永丰桥,远远望去,大片大片的金黄油菜花盛开,铺就了一幅“油菜花开十里黄,一村蜂蝶闹斜阳”的美好画面。“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九个红色的大字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

饮水需思源。1930年至1933年,毛泽东同志曾三进才溪乡开展调查,并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1959年正式设立,坐落在素有“模范之乡”、“将军之乡”美誉的才溪镇,是陈列宣传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才溪的重要革命实践活动的专题纪念馆。

走进研究馆

正中是被鲜花团簇的毛主席的汉白玉座像,左侧是由毛主席亲手题的字“全苏区第一个光荣的模范”的方柱,右侧是一本巨大的仿制书籍,正是毛主席的《才溪乡调查》一书。

座谈

实践队与纪念馆的部分同志开展座谈,认真聆听纪念馆的历史,积极互动交流,探讨疑问:什么因素使才溪成为毛泽东同志开展调查的理想之地,才溪乡的土地革命为什么能成功等等。原来,才溪儿女参加红军的比例极高,才溪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土地革命与经济建设并行,重点抓住经济建设,百姓出钱出力,支持革命事业。经济建设是保证革命能够取得胜利的重要基础。

二楼参观

“九军十八师”是英雄的群体,是才溪三千多革命志士的杰出代表。这些老红军都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经历,为革命、为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勋,受到党的肯定和人民的尊敬,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九军十八师”忠于党、忠于人民,信仰坚定、意志顽强的崇高精神品质和思想作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贰访旧址忆峥嵘

在“星火燎原之路”中传承红色基因

01.不忘来时路

实践队来到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群,参观才溪区苏维埃政府和列宁堂。列宁堂原为1920年王氏地主所建宅居,1929年才溪农民暴动成功后才课区工会在这里办公。1930年为纪念列宁诞辰60周年,改名为列宁堂。1933年11月下旬,毛泽东第三次到才溪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在这里召开了工人代表、贫农代表和耕田队长等调查会。东厢房是毛泽东当时的居所。1933年毛泽东在此开展10余天调查,召开会议、走访群众,撰写《才溪乡调查》,总结合作社经济、扩红参军等经验。

02.躬身为民行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原为客家传统地主宅院,是典型的三进三横砖木结构,1929年改为苏维埃政府办公地,是中央苏区政权建设的典范。走进旧址,可以看到其中还保留着长条木桌、调查手稿等,复原了毛泽东与群众交流的场景,体现“从群众中来”的工作方法。

03.深研访实情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们对调查研究的重要性有了具象化的理解。在那艰苦的革命岁月,毛泽东同志身处才溪乡简陋的环境中,却通过一场场扎实的调查会,深入了解群众的生产生活、革命热情与实际需求,从而写出了影响深远的《才溪乡调查》。这一过程说明,只有深入基层、贴近群众,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做出符合实际情况的决策,推动事业不断前进。

光荣亭

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光荣亭

走进亭子,视线就被“我们是第一个模范区”所吸引。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才溪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在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扩红支前、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1933年春,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为表彰才溪的光荣业绩拨款兴建光荣亭。1934年,红军长征后,光荣亭被烧毁。1955年,光荣亭在原址复原重建。1956年,毛泽东为复原后的光荣亭亲笔题写了亭名。主席一生为亭题字仅有两处,光荣亭就是其中之一。伟大的光荣亭,是毛泽东才溪乡实践调查历程中的光辉见证。

才溪女专题陈列馆

才溪女专题陈列馆2020年建成,旨在纪念伟大的才溪女性,并弘扬才溪女子的伟大品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觉醒的才溪妇女,积极投身革命,涌现了父母送子妻送郎、三千儿女上前方的感人事迹。1996年5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到才溪调研时,曾称赞:“才溪妇女真伟大”。广大妇女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彻底地觉悟起来,自强不息,不懈奋斗,才能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社会只有充分尊重妇女,全力挖掘她们的潜能,才能使妇女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半边天”!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为党的理论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其精神至今仍是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借鉴。古老的房屋建筑,一砖一瓦,却承载着老一辈革命家坚定的爱国情怀与革命热情。抚过历史的砖瓦,眼前却似乎浮现出如毛泽东等革命党人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身影。“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鲜明论断激励着后代子孙们脚踏实地,践行“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叁 观木偶看铁花

在“非遗文化之路”中坚定文化自信

木偶戏

上杭县有着“木偶之乡”的美誉,闽西客家傀儡戏即客家木偶戏,历史悠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偶的雕刻制作技艺,则被列入龙岩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供奉的田公元帅,是闽西客家木偶戏的行业戏神。

“田公跳台”拉开序幕

台上的序幕缓缓拉开,开场就是“田公跳台”,郭郎,即田公,他正直,讲真话,会逗乐观众,是作为劳动人民的形象出现在戏台上。宋代诗人杨亿的《咏傀儡》诗云:“鲍老当筵笑郭郎,笑他舞袖太郎当。”其中鲍老是宋代戏剧中的滑稽角色,常以夸张动作引人发笑,而郭郎是戏剧中的丑角,诗中代指木偶戏中的木偶,其“舞袖太郎当”形容衣袖宽大不合身,动作机械笨拙。诗中借木偶戏讽刺世人缺乏自省,同时暗喻傀儡(木偶)身不由己的命运,反映对人性与社会的批判。因此,木偶戏从另外一方面也反射出残酷现实社会,发人深省。

匠心不熄偶魂破茧

“封王”“跳田沟”“打金榜”等一系列表演,都蕴藏着对观众的美好祝愿。台上,木偶师傅手操细线,灵活操控着木偶,正忘我而投入地表演着,人偶合一,正如同那三尺舞台上面的对联一般“三尺地万里江山,一瞬间千秋故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非遗师傅的坚守与辛勤,也更加坚信,上杭客家木偶戏一定会被更多的年轻人传承,非遗文化艺术在新时代的道路上会走得更远。

千年铁火,非遗印记

享一次视觉盛宴

傍晚,市民们来到汀江旁,期待着一场与千年非遗艺术的邂逅。只见艺人师傅用木板快速击打铁水,铁水冲天起,瞬间化作漫天的火树银花,光辉夺目。观赏者无一不惊叹,那古老而神秘的技艺,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赴一场烟花之约

晚上八点,汀江烟火秀如约而至。汀江城市观景平台上人头攒动,好不热闹。只见漫天焰火绽放在眼前,好一幅“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的景象。在烟花声中,我们许下对未来的期许,希望新的一年,依旧平安,顺遂。

观一幅绮丽之境

水柱随着音乐的节奏不同而变换高度,高高低低,起起落落,伴随着灯光的变化,给人带来一场极尽视听的盛宴。大家欣赏着,观看着,迎着江面吹来的晚风,虽然有些凉意,但每个观看者的心头都无比火热。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愈发向往。在唯美与浪漫的表演中,我们祝愿伟大祖国繁荣富强,越来越好。

肆走古街看集市

在“经济发展之路”中淬炼青春担当

走古街,探文脉

瓦子街

非遗薪火相传,岁岁常绽新花。上杭县“蛇舞杭城·非遗民俗邀你过大年”活动的举办地点——瓦子街,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商业街,又被称为上杭“客家第一街”。该街毗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毛泽东《采桑子·重阳》写作旧址临江楼、思源阁码头(汀江游船)、汀江绿道、汀江水幕电影(音乐喷泉)、阳明门、古城外滩等景区(点),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也是上杭县举办非遗春节活动的重要地点之一。

阳明亭

阳明亭,屹立人民路瓦子街入口,以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名字命名。亭中有王阳明撰写的《时雨记》石碑。王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卓绝的军事智谋、人文关怀的情怀以及对地方发展的深远影响,永远镌刻在了龙岩的历史长河中。

流芳坊

流芳牌坊,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距今近500年的历史。流芳坊是为了表彰明诰赠奉议大夫、南京户部郎中吴谷用及其子南京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吴湘在科第功名上的建树,由时任地方官员建立,以昭示朝廷的恩荣。流芳坊的保存,说明至明代客家民系已在上杭形成相当影响,对于上杭县文化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华嵒雕像

华喦是上杭人士,生于康熙二十一年,一生命运多舛,但他天资聪颖又广采博学,虽出身贫寒,却穷且益坚,擅书,攻画,能诗,最终成为诗书画“三绝”,士人的清骨不折,不贪图牟利,华喦的性格品质俨然已经成为了上杭文化脉络网中的一缕线,值得后人向他学习。

文庙

上杭县文庙是福建省保存最完好、迄今近800年历史的文庙,沉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文庙门前那棵金光闪闪的许愿树,挂满了密密麻麻的许愿牌,一阵风拂过,红色的许愿丝带飞舞,远远望去,令人震撼。上面挂满的不只是许愿牌,更是杭川人民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的祝福与殷切的希望。旁边的华喦书画院书画作品展,红色宣传墙上的“一路向阳”四个大字,寄托着上杭人民对传统文化新的寄予,希望以“古韵新生”为钥,解锁千年杭川的文化密码,希望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重焕新生,一路向阳。

实践总结

此次上杭三下乡实践活动,是一次充满收获和成长的旅程。当代大学生坚持实事求是、调查研究的精神,深入实际,脚踏实地,为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沉浸式体验上杭首次非遗春节活动,意识到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让非遗活化,大放异彩。我们更应积极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实践队合照

实践队与纪念馆的部分同志开展座谈

实践队走进毛泽东才溪乡调查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