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国际旅游学院“泉力以赴”“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泉州申遗古迹,寻访非遗传承人,对话游客声音,弘扬工匠精神,讲好海丝故事。
社会实践调研团队一行7人深入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泉州南音传承中心、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处,对话各类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调研泉州花灯、提线木偶戏、南音、永春纸织画、泉州彩扎等非遗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可能性,助力泉州文旅产业新发展。同时,实践团队也深入天后宫、德济门遗址、市舶司遗址、清净寺、府文庙等申遗古迹,采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模拟讲解等方式,梳理海丝研学项目的当代价值,探索海丝文化与非遗保护在文旅新发展背景下的适切性。
经过了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对于“世遗之城”泉州的海丝文化和非遗项目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真实感受到泉州非遗文化传承和海丝文化推广的迫切。指导教师李志伟表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课程理论教学的有力补充,同学们走出校园,近距离接触泉州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新生代独特的视角并结合旅游管理专业知识,思考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创新方式,从而推动海丝文化、非遗项目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同时也达到弘扬非遗文化,讲好海丝故事的社会实践目标。

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走访调研

社会实践团队聆听泉州花灯省级传承人曹淑贞、彩扎市级传承人李静咏讲解
文、图/李志伟